首页 > 台前幕后

和而不同 力求完美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1月08日 17:46 浏览次数:10520

----------------------------------------------------

今年的1月1日21:00,科教频道推出开年大片《孔子》(国际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生命历程、思想体系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该片由中英两国联合拍摄,以孔子和儒家学说的题材而言,这在此前是从未有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纪录片《孔子》的拍摄过程中,中英创作团队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不断的论辩切磋中圆满完成了该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

1

奉献给《孔子》零瑕疵之作

书法是中国最独特最具内涵的艺术之一,也是很多外国人眼中最有中国味道的一种艺术品。《孔子》(国际版)便巧妙地将书法贯穿于整部作品。摄制组在伦敦请来了欧洲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赵翼舟来书写“礼、仁、士、孝、君子”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字,然后制成动画置于片中,为整部作品添加了几分风韵。

“你别看就这十几个字,我们足足拍了一整个下午。”王露坦言,拍摄之前,他们也没想到会拍这么久。当时摄制组里只有王露一个中国人知道赵翼舟写的是什么;其他几位英国主创对汉字、毛笔字一窍不通,甚至即便就是写错了也看不出来。王露说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赵翼舟一板一眼地运笔书写,稍有不满意就将纸团成一团扔进垃圾桶。赵翼舟的妻子看了很心疼,这些宣纸是他们从中国国内一点点背过去的,经不住这么个扔法。“坦白说,英国人压根儿看不懂汉字,现场拍摄时,他们频频压低声音赞叹:太美啦!我大概也只能看出是不是写对了、是不是写得好看。事实上我确实也没看出赵老师扔掉的字上有什么硬伤,每张都很美。另外后来还听说在伦敦买宣纸价格是国内的8倍以上。”王露说,当时赵翼舟听到妻子嘟囔的话,眉头一皱,摇摇头说:“你别管,这不是一般的写几个字,这是给《孔子》写字,什么瑕疵都不能有!”他后来在和王露聊天时表示,《孔子》之于中国、之于华人、之于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能参与到这部作品中荣幸之至,无论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还是出于内心的崇敬,他都不允许自己留有任何遗憾。

1

每个人都要签肖像授权

因为英语方面能力出众,《孔子》(国际版)的执行制片人王露和编导组的导演秦雪几乎始终充当着中英双方团队工作沟通的任务,比如开会讨论、沟通双方拍摄要求、修改文本和镜头……对于双方团队合作上的细节,她们二人也是了解最多的。

诚如总导演闫东所言,中英双方团队相隔数千公里,合作起来自然困难重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沟通机会,双方总是频繁地进行电话会议,若有问题便随时交流。中国和英国相差有8个小时的时差,这样一来,秦雪等人天天都得将手机调成最大音量,放到自己枕头旁,生怕半夜睡死了听不到铃声,耽误拍摄进展。

不过这还不是最辛苦的,有时让人感觉最辛苦往往是由于不理解造成的。秦雪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肖像权协议的签字。英国团队非常看重肖像权,他们也严格遵守着他们的肖像法,这意味着摄像机拍摄的每个人都要亲自签署肖像授权,关于他们的素材才能安全地出现在片中,“片子当时预售到美国等国家,当地法律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审片时,需要挨个镜头逐一地核对每个出镜者的肖像授权,少一个都不允许,这可能导致纪录片作品或者被退回,或者被迫去修改。”

“‘每个人’的概念就是包括那些在路边抓拍的路人甲,这在国内实行起来难度太大了。”秦雪说,他们去北京的南锣鼓巷、三里屯拍摄,那些被抓拍到的年轻潮人们对此相当谨慎,想说服他们签署肖像授权,少不了一番详细解释。不过也难怪大家害怕签署,“协议是中英双语的,但乍一看满眼都是英文单词,谁看了心里都会打鼓。”于是,无奈之下秦雪和王露只得不断地一遍遍解释,常常是拍摄一天就解释一天,嗓子永远处于嘶哑的状态。不过即便如此,也有意外的时候,若当事人拒绝签署肖像授权的有关文件,英国摄制组便会仔细标出哪一条素材无肖像授权,属于作废的素材,不会使用在作品中。

片中有一幕是讲北东野村如何倡导村民学习《论语》、《弟子规》,一个镜头就囊括了数百人。被问及此时该如何管理肖像授权时,秦雪答道,摄制组会拍摄一条“视频证据”,她在镜头中用中文给所有人清楚讲述拍摄的目的和用途,然后再在摄像机的见证下问众人是不是自愿授权《孔子》(国际版)使用其肖像,待众人异口同声回答“愿意”后,方大功告成。

秦雪感慨地说:“这曾经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事实证明,虽然非常辛苦,我们还是完成了。现在想想,还有不可思议的感觉,但又颇受启发。”

1

合作时难免激烈碰撞

在涿州影视基地拍摄历史情景再现部分的时候,英方导演Hugo与负责这部分拍摄工作的中方执行导演邓斐天天守在片场。清晨五点出发,拍到夜里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儿。“无论多晚,我们都会就当天的拍摄和第二天的拍摄内容进行详细总结、讨论,有意见相同的时候,肯定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邓斐说。

其间,记者两次入驻摄制组采访,现场感受了一次这样的讨论。就看两位导演一个用中文,一个用英语,在王露和秦雪的翻译下“严丝合缝”地讨论,外人插不进一句闲话。当天二位导演讨论的重点是再现部分中扮演孔子母亲和两个姐姐的演员是否过于漂亮。英方认为,三个演员太美了,和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形象有些不同。而邓斐却很委屈,首先在挑选演员时,他们已经是本着朴实周正的路子去挑,“真没把最漂亮的挑来”。其次,化妆时三个女演员的粉底都是特意调过的介乎砖红色和土黄色之间的颜色,这样抹在脸上、脖子上、手上,才显得像成天风吹日晒干农活的人,“发胶、假睫毛什么的一律不准用,那个时代也没这些东西,衣服头巾全都是在洋灰地上磨了半天才做旧的。”邓斐坦言,大部分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样子总是有些刻板印象,这从国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似乎迪斯尼动画片里的花木兰才是中国女性的代表长相。“可事实并非如此,连国人自己都不觉得花木兰式的形象可以代表我们。”

“即便是你来我往的争论,但双方的意图都是一样的,就是把片子拍好。”邓斐说,他完全理解Hugo的坚持,因为他只是想呈现英方眼中的中国古代人,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更有发言权吗?“虽然这是国际版的《孔子》,但它也是要放给几亿中国观众观看。我不能让这么多人觉得我们的审美有硬伤,我起码也得对得起国人的正常审美是不是?”在反复的阐述、辩论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终于达成一致。

古老与现代的完美交织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周珏负责带队到新疆去拍摄从古墓群中最新出土的手抄《论语》,到贵州去拍摄一位居住在一座破败孔庙里的退休教师,到荆州去拍摄专门的文物管理中心如何一步步修复汉代楚简。

而在这众多的外采拍摄中,让周珏觉得最惊喜的还是在荆州采风拍摄时,无意间发现并拍摄的一个很特别的中学——荆州实验中学。“全国的中学成千上万所,全国的文庙也不止千百间,但是在文庙里办学的中学,恐怕就少之又少了吧!”周珏说。周珏回忆,当时他和摄制组坐在车上,突然看到路边有文庙的牌坊,仔细一看还是一所中学,他立刻兴奋起来。“虽然我们原计划在荆州只拍摄复原竹简的内容,丝毫不涉及中学学校的拍摄,但我还是觉得机会难得。”于是,周珏立刻让司机找地方停车,他要下车进学校看看。“这里还保留着棂星门和大成殿,布局很明显就是文庙。”

在和学校老师交流之后,周珏越发确定要在这里进行拍摄。大概因为学校和文庙有着深深关联,荆州实验中学也很注重国学教育和诵读。周珏边走边看,果然如他所想,孩子的读书声、笑声给古老的文庙带去了更灵动的色彩。他说:“我们拍摄的《孔子》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儒家学说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这个学校其实本身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也正因为千千万万这样的学校和数以亿计的孩子,让我们更加确信孔子的思想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人,而且依旧会这样一代一代的影响下去。”

摄制组最后选择了一个班级的孩子,让他们站在大成殿之前,悠扬地诵读那些古老的章句。“在古老的文庙前舞动,厚重的历史遗迹与青少年学生的现代气息实现了完美结合,我们这一趟没有白来。”周珏很兴奋。说起来也很巧,虽然这不是提前计划好的拍摄,但最后仍被用进了片子中。更有意思的是,这段镜头后来还被剪进了《新闻联播》中,让人不免想说无心插柳柳成荫。 

(中国电视报记者 李冰)

上一篇: “难兄难弟”致富也“疯狂”
下一篇: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