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试析CCTV-4《中国新闻》栏目的编播特色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7年10月09日 16:41 浏览次数:10648

----------------------------------------------------

  从2015年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凭借较大收视优势获得业内及社会广泛关注。在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上星频道收视率排行中,CCTV-4以4.11%的收视份额荣登榜首,成为第一季度的收视冠军,其中新闻类节目的贡献功不可没。据全国网统计,在2016年全国新闻类节目收视率排名中,CCTV-4《今日关注》排第三位,《中国新闻》(21:00)排第五位,《中国舆论场》排第七位,《今日亚洲》排第八位。

  在19:30~22:00,CCTV-4的新闻类节目《今日亚洲》《海峡两岸》《中国新闻》(21:00)、《今日关注》接连登场,形成合力,在黄金时段以1.4%的收视率和4.13%的收视份额排名第一,远超同时段的其他节目。这其中,《中国新闻》(21:00)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能够取得高收视、拥有一批忠实观众,与栏目平日里坚持的创作理念、原则、方法等密不可分。

  一、新闻编排凸显“精选”特色

  如表1所示,从2017年3月16日《中国新闻》(21:00)播出新闻的编排可了解该时段新闻编排的特色。首先,以当天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作为头条。从新闻类型的选择上来看,以国防安全、战略话题、地区局势为主要选择对象。其次,基本以一个重点新闻为主打,强化头条的组合式报道。如2017年3月16日播出的新闻中,国内的主新闻只有一条,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房价”,而一些较轻松的社会“软新闻”则“打包”成一组短消息播出。这样的组合增加了后半时段新闻的趣味性和轻松感,有效地调节了节目整体的节奏。

  在播出的时间上,《中国新闻》(21:00)对国内的观众来说是晚上(目前CCTV-4的收视率统计以国内观众为主),因此整体编排带有“总结、精选”的特点,这也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收视习惯。这么多年以来,节目已经拥有大批固定的收视群体。

  表1:2017年3月16日《中国新闻》(21:00)播出的新闻内容

  《中国新闻》(21:00)头条的选择是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当天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为选择标准,这里的重大主要指关系到更多人的生存安全、公共利益的事件。其中,当世界各地区皆有重大新闻发生时,以贴近中国的新闻事件为第一选择。这与CCTV-4的平台职责、目标受众等有很大关联。CCTV-4是中央电视台向世界提供新闻服务的中文国际频道,覆盖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其目标受众是全球华人(包括国内观众)以及懂汉语、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人士。从地理上大致分成国际和国内两部分,对国内观众来说,收看CCTV-4新闻节目更多的是想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了解中国的态度。因此,表达中国的声音和立场,对于CCTV-4的新闻栏目来说格外重要。而《中国新闻》(21:00)在涉及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侵华历史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都会将此新闻作为头条,表明中国政府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权益的立场。这样的节目编排召唤了所有华人观众心中对祖国主权、国防力量的情感。    二、围绕头条新闻“大做文章”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传媒是通过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一是知觉模式,大众媒体报道或者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这个议题的感知;二是显著模式,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视;三是优先顺序模式,传媒对系列议题按照一定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根据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中国新闻》(21:00)围绕头条“大做文章”也是其收视冲高的原因之一。这里提到的“大做文章”是指围绕同一个话题做组合式的报道以及加强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背景能够引领报道的深度和方向,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中国新闻》(21:00)除了当天的头条是事件性报道外,其他的新闻基本都围绕头条从各个角度做新闻组合或深度报道解读新闻。这样的编排不仅形成了头条的影响力,也使观众形成“有大事、看四套”的习惯,从而有效地拉动了收视。

  以2017年3月17日《中国新闻》(21:00)头条新闻组合为例。围绕当天的头条新闻“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一共做了五条新闻。前两条为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在时效性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声明重要性更强,因此会放在靠前的位置上。第三条、第四条为美国对此做出的最新反应,第五条是美国的盟国日本做出的最新动作。其中后三条为首发,时效性很强。又如,在2017年3月23日《中国新闻》(21:00)中,头条新闻为《伦敦发生恐袭事件》,围绕这个头条编发的组合内容中第一条为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第二条、第三条为新闻事件本身,第四条为《新闻观察:英国脱欧进程或受影响》。这样的头条新闻组合编排,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主话题,对话题进行放大、深入报道,而且通过“显著模式”的议程设置加深了观众对此话题的重视度和印象。

  三、新闻报道手法更加国际化

  很多观众谈到CCTV-4的新闻节目都会说,节目“很洋气”,这其实从某个角度说明了CCTV-4新闻节目的报道手法已与国际接轨。关于新闻报道手法,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中国记者表现出综合思维倾向,在导语写作时往往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叙述,而对细节的描述明显不重视;在新闻正文写作中,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较少给读者提供易于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资料。而西方记者则表现出分析思维倾向,在导语写作时对新闻的细节加以更多的重视,在新闻正文写作时给予新闻背景更多的关注。

  《中国新闻》(21:00)的栏目记者和编辑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坚持,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独特的工作规范、流程和风格。如在自采新闻中,记者出镜的景别、方式、位置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一般是在片中和片尾出镜,与节目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中国新闻》(21:00)栏目在报道、编辑新闻时注重客观的报道语气,多用事实、数字对报道的细节进行陈述和展示,同时对新闻报道中的思辨性以及新闻报道中当事人表达的平衡程度等方面都给予充分重视。

  四、主动发声,有力反击各种涉华不当言论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国外媒体中关于这些带有偏见的涉华报道几乎天天可见。遇到这种情况,《中国新闻》(21:00)采取主动出击、及时回应、用事实反击的方法。中国政府发出声音时,《中国新闻》(21:00)栏目都在第一时间做出报道。比如2017年4月12日《中国新闻》(21:00)中,首发了中国国防部对“向中朝边境增派了15万名士兵”的虚假消息进行辟谣的新闻,从而为观众了解事件真相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主持人播报突出职业感

  《中国新闻》(21:00)作为CCTV-4全天重要时段的新闻,主持人相对固定,都是频道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深新闻主播。如栏目第一任主播徐俐,其职业、干练、快节奏的播报风格与节目的风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影响着频道中其他的主播,并逐渐形成了频道主播“洋气、有朝气、语言节奏感强、有国际风范”的播报风格,充满讲述感和职业感。从传播学理念上说,主持人因素是最能体现“人际传播”效果的,会让观众感觉主持人与他在进行直接交流,这样的交流效果往往更加深入人心。因此,主持人播报风格的统一、有特色也是保证节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王端端)

上一篇: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以CGTN为例
下一篇: 用场景式海采讲好“中国故事”——央视《为谁辛苦为谁忙》《家是什么》系列报道评析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