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从《全球智库看中国》看外宣报道的国际表达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8年01月05日 14:30 浏览次数:10591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外交、政治等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全球化受阻的情况下,与中国有关的事情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既使得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性会议,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等具有了重大国际事件的特性;也使得原本国内的重大会议,如“两会”等具有了国际性,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从全球的角度报道这些会议,使它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进而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应该是媒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这之中,如何完成国际表达成为媒体报道的关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全球智库看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新闻性节目,从2016年8月29日开始筹划、运作,对G20杭州峰会、天宫二号太空之旅、APEC利马峰会、2017年全国“两会”,以及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新闻事件进行特色化传播,引起外交界、新闻业界以及国际问题专家和观众的热议。他们认为:《全球智库看中国》提供了一个多元视角,丰富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与解读;节目立意高远、内容专业、观点权威、分析到位,充分证明了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权威、专业、深度的生命力,再一次彰显了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全球智库看中国》多方的声音和权威的观点,丰富了观众思考的层面,多角度获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中国崛起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可以说,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全球智库看中国》节目为其良好的国际表达和传播效应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全球顶级智库专家评述,国际面孔强化国际表达

  在世界的不同地区,由于人们生存环境、历史背景等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不同带来了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不同,由此带来对外宣国际化表达的要求。从成熟的国际媒体看,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不同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的把握。如今日俄罗斯,其嘉宾和主持人多欧美化而少俄罗斯化。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巨大,中国的外宣媒体要想完成自己的使命需要充分遵循国际传播的客观规律,善于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即“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谈到对外宣传工作时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球智库看中国》节目就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和要求而创新和打造的一种新方式。

  1.多国智库专家提供国际视野

  长期以来,中文国际频道十分重视专家评论队伍的建设。无论是新闻评论性栏目《今日关注》《海峡两岸》,还是《中国新闻》以及直播特别节目,专家评论员的解读与点评都起到了释疑解惑、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既往的专家多是国内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佼佼者,还谈不上国际性。海外观众也多有反映,希望能够真正实现国际频道专家面孔的多员化、国际化。《全球智库看中国》中多元化智库专家的出现弥补了此前的缺憾。

  在目前已完成的近30集节目中,美国专家有6名,英国专家有4名,俄罗斯专家有3名,法国专家有2名,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印度、南非、埃及专家各有1名。这20多名专家依据其研究领域分别、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主题节目中,就世界经济、全球治理、中国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作用等话题发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提供真正的国际视角。特别是就我国“两会”发表的认知和预期,不仅挖掘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容,也使其中蕴藏的中国与世界休戚相关、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实质表露无遗。用外国人的角度解读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视野的开拓使中文国际频道的新闻评论节目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理念,随着这一理念的发展和落实,中文国际频道被接受的程度也随之显著提高。

  2.多国智库专家提升权威性

  世界上的重要电视媒体,特别是欧美强势媒体尤其重视学者的力量,重要的智库学者更是他们常常邀请的嘉宾。学者因为或者至少是表面上的客观、中立,以及其在所研究领域的成就而广为社会公众所信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利用好这种力量对于电视节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作为外宣媒体,全球智库专家的集中出现、评述,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全球智库看中国》中的专家学者本身在国际上就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比如美国的包润石是前副国务卿及前亚太经合组织副秘书长,库恩是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巴塔查亚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与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李成是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罗思义是前伦敦政策经济署署长,葆拉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他们都是CNN、BBC等多家知名媒体的特约评论员。而乔希则是南非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马瑟是印度知名智库Gateway House研究分析部主任,他们都拥有一定领域的国际知名度。

  这些智库专家各有各的研究领域,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报道中就自己擅长的话题发表的评论形成多种声音,增加了可信程度。他们不仅代表了自己的观点,也传达了国际领域内一致认可的权威态度,对于节目报道内容本身以及报道者来讲都是多赢的局面。

  3.多国智库专家带来国际化表达

  作为外宣媒体,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是不同的。改变话语体系,用文化融合的方式消弭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是外宣媒体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那么,以世界通行的话语表达方式,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阅读习惯,以他们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就是外宣媒体的必修课。同时,外宣媒体还要适应全球传播话语方式的转变,由宣传式话语向传播式话语转变,由文件式话语向交流式话语转变,由结论式话语向启发式话语转变。说到底,就是在外宣报道中,中国故事需要国际化表达。

  近些年,围绕全球发展趋势、人类重大话题、世界热点舆情,智库专家在各类国际性会议、论坛等场合,参与讨论、发出声音、阐述观点、进行游说,已经成为通行的“国际惯例”,国际重要媒体也越来越重视智库专家的力量。多国智库专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首先就是一种国际通用方式的体现,他们用自己独到的观察角度、分析方式,特别是国际化的语言表述解决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更加便于国际受众的接受与理解,也解决了国内的外宣媒体长期形成的宣传式话语模式,自觉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国际化表述。其次,由于智库专家多国、多文化的构成,其国际性更加凸显,不同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解读得到不同的收获,由此使《全球智库看中国》节目具有了较高的传播效能。

  二、寻找国际化主题,内容彰显国际表达

  国际性会议因为拥有国际关注的主题设置而吸引着全球媒体的目光,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报道时间内抓住最为核心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媒体的传播效果。如中国“两会”等重大主题,在对外传播中选择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报道内容就成为强化国际表达的保证。

  1.精准选择报道主题扩张国际表达效力

  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性会议是《全球智库看中国》目前完成的报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无论是G20杭州峰会报道还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都涉及众多的内容。如何准确地确定选题,在节目时长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传播效果是这类报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G20杭州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会议,全球瞩目。数以千计的海内外记者同时聚焦杭州,展开新闻报道大战。在这种背景下,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全球智库看中国》报道抓住会议的核心主题,确定了八个方面的报道主题:《中国是G20中的示范者、组织者、创意提供者》《中国经济为世界注入活力》《全球经济治理 路在何方》《问路金融改革》《G20焦点:创新构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中国搭建平台助力“金砖”经济增长》《G20的“中国主张”与“国际方案”》《G20杭州峰会为世界发展留下宝贵财富》。这八个方面的主题涵盖了G20杭州峰会最主要的内容,既有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主张及方案,又有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内容。可以看出,这些节目内容无一不是现实中全世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国际化的主题。对于外宣节目来说,选题的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反应和立场备受世界瞩目,世界期待聆听中国的声音。抓住国际社会重大议题,就使得我们的外宣节目有了国际表达的基础,有了提高国际传播公信力的基础。

  围绕这些核心话题采访多国知名智库人士,使他们有了表达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而这些对国际性话题的国际表达也使受众容易接受其中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的积极作用等结论,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外宣效果。

  2.抓住国际关注内容创造国际表达空间

  由多国智库专家就我国“两会”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是我们媒体报道中的“新生事物”,其中的关键点是找出“两会”众多报道内容中既是中国的重要内容又是覆盖面广、受国际普遍关注的报道主题。

  《全球智库看中国》在我国“两会”的报道中选取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关系、中国反腐、中国国防建设、中国出境游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目前世界各国关心的并足以影响世界的内容,在这样的内容框架下,智库专家们依据自己掌握的数字、事例以及理性的总结、分析,发表国际化评论。这些国际关注的内容在本是中国自己的会议报道中创造了国际化的表达空间,也提升了外宣报道的关注度,扩大了国际观众的接受度。

  三、采用国际化形态,实现国际表达

  电视媒体的表达是通过电视手段实现的,要实现它的国际表达,就要在做好主题设置、形象设置等之后,实现电视表达手段的国际化,要对之前的各种元素进行进一步强化。

  《全球智库看中国》根据历次节目内容的需要,采取了数种国际通行的电视化手段,强化其国际表达。在G20杭州峰会报道期间,节目采取记者型主持人双语主持、英语提问,每期连线采访三位不同国家的智库专家,专家同期全程中文字幕的形式。同时运用大屏幕前置虚拟,呈现图表、数字等相关辅助资料。这些国际传播手段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智库专家们的观点既有重合亦有交锋,有力回击了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传播了中国主张。双语主持是第一次规模性在外宣电视新闻中出现,体现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际范儿。

  在全国“两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中,《全球智库看中国》融入《中国新闻》的重要板块《中国世界说》《一带一路·世界说》之中。首先,在话题相关报道、中方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由新闻主持人用中文串联、英语提问的方式采访一名智库专家,将话题的谈论引向国际化,用国际化的观点诠释“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及时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的引领作用。节目由《中国新闻》的主播用英语采访智库专家,为进一步实现中文国际频道新闻节目双语主持做出有益的尝试。其次,新闻评论的时效对于节目的影响力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节目采用智库专家评论的方式提供紧跟内容进行的快速评论。特别是对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的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等信息进行的快速解读,以及闭幕式当天的整体评价实现了外国专家的快速点评,提升了节目外宣报道的国际化表达。

  从对《全球智库看中国》节目的相关分析中不难看出,国际表达是指用国际受众最能接受的传播方式,在对外传播中赢得国际受众的认可和接受,是获得良好外宣效果的终极目标。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引领者的现实下,强调外宣报道的国际表达对于提高我国媒体国际受众的接触率、国际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变我国国际话语权严重缺失、国际传播能力滞后的必要手段。相信我们的外宣节目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会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掌握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的塑造权。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主任编辑  贺强)

上一篇: 中国国际电视台十九大外宣报道开启国际传播新时代
下一篇: 国家平台的广告使命和品牌责任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