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节目创作要服务于主题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5年11月28日 20:38 浏览次数:10514

----------------------------------------------------

  2015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小年”。“2015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征集歌曲音乐会”便是在这“小年夜”,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并机播出的。

  音乐会以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内容背景,通过对其中面向全球征集、评选出的12首主题歌曲的展演,延伸出纪录片中展示的一个个动人的乡愁故事,以此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

  从1月14日接到音乐会的立项任务,到2月11日时长90分钟的主题音乐会顺利播出,在短短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主创团队完成了音乐会的结构设计,舞美、灯光、视频的设计和制作,舞蹈的创意编排、录像及后期制作。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功实现了音乐会的创作初衷。

  一、充分理解主题立意

  最初的立项任务很简单——以纪录片《记住乡愁》面向全球征集、评选出的12首主题歌为主要内容做一台音乐会,由于这些歌曲都是最新创作录制的,不要再另行编创、录音。

  要完成好这个节目内容和表现形态已然明确的“命题作业”,我们的第一要务是需要了解:为什么要做这样一台主题音乐会。

  为此,主创团队从多个方面做了积极的策划筹备工作。首先,与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记住乡愁》导演组深入沟通,了解到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实施,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正如拍摄要求中提到的,“不仅仅是拍山拍水,拍古建筑、乡村风貌,更是要通过拍我们的青山绿水,拍我们的历史文化遗存,来展示我们的文化积淀、家风传承、乡规民约、文化基因、核心价值”。而《记住乡愁》的名称便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提炼而来的。

  而后,我们全面、细致地对征集活动的过程、评选的细节等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到纪录片全球歌曲征集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写出自己的乡愁,写出哺育自己成长的家的模样,写出故乡那一片热土绵延不息的文化魅力,以此唤醒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征集评选出的12首主题歌曲作为《记住乡愁》的片尾曲,每一首都将分阶段在片尾轮流播放。

  理解了《记住乡愁》以及12首全球征集评选的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会的创作主题也就明晰了,就是要将百集纪录片展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充分融入音乐会的创作中去,让观众从中感受乡愁,更对纪录片展现的百个传统村落产生浓厚兴趣。

  二、合理设置结构

  明确了音乐会的主题,接下来便要设计好音乐会的创作基调和主体结构。

  由于播出日期确定在“小年夜”,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咫尺之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许多离家在外拼搏的人已踏上了归乡之路。但尽管思乡心切,却也不乏依旧漂泊四海的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他们若看到充满情思的乡愁节目,触景生情,难免心生悲凉之意。因此,我们把“诗化、深情、温暖、平实、静美”这五个词定为音乐会的基调,避免出现凄凉气氛。

  1.歌曲排列

  作为音乐会主要内容的12首主题歌曲是征集评选而来的,又是同以乡愁为创作背景,所表达的情绪、传达的情感以及曲式、曲风都极为相似,甚至有的歌曲名称都一样。初次拿到曲目单,歌名中含有“乡愁”字样的就有6首:《永远的乡愁》《记住乡愁》《乡愁》《江城子·乡愁》,其中同名《乡愁》的有2首,同名《记住乡愁》的有2首……细细聆听,每首歌曲如泣如诉,分别听来,都是优美动听的抒情佳作,但放在一起,贯通下来,情绪、节奏的“顺撇”极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如果按过去制作节目时单纯地对曲目以演唱者性别、演唱方法等表演形式加以区分,就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些歌曲所形成的“顺撇”的情绪场。要突破这个情绪场,又要符合音乐会的主题和气质,我们首先想到了一种便于抒情表意的舞台表现形式——吟诵。

  2.吟诵安排

  吟诵,既可以在诗文的情境化处理中进行艺术创作,又能够在悠扬的配乐中烘托气氛。

  我们共安排了三段古今乡愁诗文吟诵环节:第一段选取的是一组古诗词(共8首:唐诗4首、宋元明清诗各1首);第二段是现当代诗歌一组(共2首:作者分别为艾青、席慕蓉);第三段则是一组现当代美文片段(共2段:作者分别为季羡林、韩少功)。三段吟诵内容的选择,从古至今,从唐诗宋词到诗歌散文都是描写“思乡之情”的。再通过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对三段诗词的演绎朗诵,既将乡愁歌曲分隔开来,又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乡愁在历史长河中永恒的文化力量。

  编排节目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诗文吟诵在表演方式上虽然对“顺撇”的歌曲进行了分割,但同为舞台表现形式,表达的主题和情绪仍然是一个方向的,只能在表演节奏上起到区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为音乐会增设了另一个环节——访谈。

  3.访谈设计

  访谈既具有大众文化传播的广博性,又具有精英文化的厚重性。访谈环节的引入,是呼应主题的点睛之笔。我们是这样设计访谈的。

  访谈话题1: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乡村的传统文化。

  访谈人:吴初兴(《记住乡愁》第一季第一集中培田村吴氏后人,当代学子,事业有成后回家乡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

  访谈话题2: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乡村文化的价值之根。

  访谈人: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访谈话题3: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乡村的历史风貌。

  访谈人: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多年来致力于我国乡村建筑的保护工作)

  三位访谈嘉宾,都与《记住乡愁》有着紧密的联系,或为纪录片中的人物,或为纪录片的专家、顾问,都是亲身参与者,对《记住乡愁》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选取这三位嘉宾到音乐会现场,与观众分享纪录片中古村落世代相传的人文风俗和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能够让观众真切感悟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以及“记住乡愁”的意义所在。

  访谈的嘉宾和话题设置与《记住乡愁》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利于体现音乐会的主题,但如何使没有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能够对访谈内容有初步的影像概念,并对话题产生相应的兴趣呢?我们决定再加入一种电视手段——短片。

  4.短片插播

  对短片的内容选择颇费了一番功夫,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访谈的话题,我们在每次访谈前都会插播一段从《记住乡愁》中提炼、浓缩而成的短片。

  由于短片、访谈等环节都是为了音乐会的整体节奏、结构而设置的,因此,短片不宜过长,我们将短片设计为每段不超过1分钟。为此,主创团队在观摩了已经播出的30多集《记住乡愁》的基础上,又从普通观众的视角进行理解、筛选,精选出片中既能体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又与访谈内容相关联的画面,而后再对其进行重新组接、配乐。

  由此,我们将音乐会的结构设计为:以《记住乡愁》的主题歌演唱为叙事主线,以三段从不同侧面表达乡愁主题的经典诗文吟诵为情感依托,以三个典型人物对不同话题点的访谈为意蕴支点,以《记住乡愁》中的若干典型画面为推介内容,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表现手段高度融合、有血有肉、意韵盎然、情感激荡、高雅精致的艺术整体。

  三、艺术地呈现视觉效果

  作为一台电视音乐会,主题立意的表达、结构布局的设计,最终都是要通过电视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符合音乐会“诗化、深情、温暖、平实、静美”的基调,展示《记住乡愁》的文化内涵,我们决定弱化音乐会的现场感,不在舞台上设置交响乐队,而是将舞台设计成虚实结合的仿真场景,远山、近水、归雁、古树,亦真亦幻的场景带给电视观众想象的空间,与自己心中故乡的景象相互重叠,通过树影掩映下的院门,每位游子看到的正是内心眷念的“家”。

  舞美方案确定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舞台上呈现音乐会的主题,更诗意地营造思乡氛围,我们在舞蹈、视频、灯光上针对每首歌曲都进行了单独设计,并加以诠释。

  以歌曲《游子吟》为例,歌词描写远离故土的游子在梦中遥思家乡。配合歌曲演唱的舞蹈使用夸张的故事化处理,家中的老母亲为在外拼搏的儿女织围巾,长长的围巾,一头牵在母亲的手里,传达着母亲的牵挂,另一头围在儿女的肩头,温暖着儿女的思念。大屏幕的视频模拟出庭院场景,同时灯光将舞台两侧的制景“古树”勾勒成与大屏幕画面中所呈现的院落一角的大树同样黄绿相间的颜色,实景与虚景遥相呼应;而灯光在舞台上投射出的点点黄斑,又与大屏幕中撒满庭院的秋叶融为一体。扮演母亲的舞蹈演员仿佛坐在家中小院里,一边思念远方的儿女,一边织着手中的围巾。两位歌唱演员定点出现在固定区域,既与舞蹈能够形成透视关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在镜头的切换下,舞蹈与演唱能够相互独立地得以展现,每个画面都是“诗化、深情、温暖、平实、静美”的体现。

  又如歌曲《月儿圆》,歌词描写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遥相思念的情景。两位舞蹈演员化身为少年时代的这对恋人,在村头月下,嬉戏玩耍,大屏幕中硕大的圆月将舞蹈演员包裹其中,映成剪影,营造出恋人双双回忆的温暖画面。灯光将舞台铺成与大屏幕一样的夜色,并把舞台两侧的“古树”投上点点白光,如同明月洒下的一片银光。男女对唱的两位歌者站在舞台前区,好似那对恋人在向观众倾诉相思之情,而舞蹈演员在舞台后区的表演又仿佛恋人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

  整台音乐会录制播出后,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肯定,社会各界也对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微博、微信网友纷纷留言:“乡愁全都被这歌声勾出来了,挥之不去!我要回家!”“比起高楼大厦,古乡村建筑富含更多文化意义,很有保护价值,希望能好好保留我们的珍贵的历史遗产。”“把乡愁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像歌中唱的一样,未来会绽放耀眼光芒!” 

  笔者认为,这台音乐会的成功,源于主创团队对节目主题立意的准确把握和在此基础上对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对节目进行符合主题的艺术化包装处理,把它打造成了一部有品位、有思想的电视艺术作品。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 刘盈)

  (文章选自《电视研究》2015年第6期)

上一篇: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董卿开场词背后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下一篇: 活背景 新解读 真情绪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