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守住“央视平台”这块阵地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1月11日 13:55 浏览次数:10486

----------------------------------------------------

  时下,市场的激烈竞争,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的采购带来一定的压力,市场上符合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一黄”)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人家的剧不好,而是央视是党和国家在宣传和意识形态上的重要喉舌,央视,特别是“一黄”播出的电视剧,承担着在价值观、审美观上的导向作用。所以责编要做到守土有责,把好这道关。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是央视在电视剧创作和播出上的永恒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加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充满希望。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作为我们电视剧创作人员的座右铭。   

  本文拟通过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体阐述央视电视剧定制和预购等环节,以期加深了解,促进业界交流合作。

  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央视一直坚持宣传和弘扬革命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用电视剧的形式彰显英雄人物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意义。近一两年在“一黄”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有《开国元勋朱德》《毛泽东》《刘伯承元帅》《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寻路》等。这些剧目的收视表现和社会口碑都不错。以《太行山上》和《寻路》为例,这两部作品都是央视从剧本创作时便一路跟进的,是为重要纪念日准备的。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上的共同点是都坚持了“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遵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坚持正确历史观为基础,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的创作方式。《寻路》以革命史诗风格,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自1927年“4·12”大屠杀至1932年10月宁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点,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于风雨逆境中上下求索,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为中国革命闯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2015年8月“一黄”播出的《太行山上》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宣传作品。该剧为广大观众了解历史真相、获取民族记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全剧让广大观众更完整、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到,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摒弃恩怨、不计前嫌,团结国民党各派甚至各种顽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打开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克国难的局面,在全民族抗战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两部作品都是向革命前辈和先烈表达无限敬意的诚意之作,都是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域具有突破性、解密性,并填补题材空白之作。

  但是剧目播出后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不足,如这类剧作在剧本阶段,剧作没有注意对相关会议和战局分析类的内容进行合理压缩,使得作品成片后节奏拖沓。另外,在进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要对每个真实人物的史实进行考证,要听取“重大办”老专家的意见。

  2.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

  《黄河在咆哮》《铁血红安》《24道拐》《我的故乡晋察冀》等电视剧都是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革命战争题材作品。这些作品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如《24道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24道拐”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一个奇迹。24道拐隐匿的中缅公路,后来叫史迪威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际援华物资输往内地的唯一通道。当年因其险峻、唯美的自然景致被美军记者拍摄下来而闻名于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被遗忘之后,人们找寻它的过程成为对大西南地区全民族抗战树碑的过程。这个故事抒写了真善美、正义与一切邪恶生死搏杀的过程,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共同抗日的历史。该剧缘起自一张24道拐的照片,经历了近4年痛苦的创作过程,不断研讨,几番修改,最终在剧本成熟后遴选主创演员,搭建了性价比相对好的创作团队。

  《我的故乡晋察冀》是2011年为央视“一黄”精心打造的、以聂荣臻及许多河北老区革命根据地的老战士为创作原型的作品。本着对抗战题材作品进行突破的初衷,剧作既着重营造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又加入了谍报、冒险、复仇、攻心等商业大片的元素,同时注重彰显主流价值观。该剧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黄金时段(“八黄”)播出后收视效果非常好,之后多次被安排在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重播,都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铁血红安》是2014年央视“一黄”播出的作品,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很好。这部作品的想法来源于一篇《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的文章。创作之初,我们希望能在同类题材中有所突破,不要让观众有雷同感,在演员的选择上希望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2014年6月该剧送到央视后顺利播出。《我的故乡晋察冀》和《铁血红安》这两部剧的成功在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做得比较到位,都用了平实的叙事手法,用真实的情感讲述理想和信仰的故事,讲述有硬气、有骨气、有正气的中国精神。故事演绎了真正的人民情怀,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当代意识,基本做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所以在气质上非常符合央视“一黄”精品正剧的需求。

  3.现实题材电视剧

  现实题材中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一直是市场上的热点,它聚焦社会,却关乎“小人物”的真实情感。以琐碎的家长里短、细腻的生活描摹展现某一类人群的生存境遇,是传统情感剧的主要结构模式。但是大多数都市剧,即便聚焦社会也只是流于描摹现象,甚至一味契合市场,制造一些生硬噱头,却未能加以引导和注入思考,这与央视电视剧平台的定位不相匹配。以《父母爱情》《养父的花样年华》等剧为例。《父母爱情》没有惊涛骇浪般的曲折故事,而是用质朴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轻松自如的方式讲述家庭伦理关系,讲述着平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场对话、每一次争吵甚至是每一顿饭,剧中主人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温暖。剧目中“怀旧”“父母的爱情契约”等元素很吸引眼球,由此引导观众体味现实生活本身的幽默和韵味,思考家庭伦理关系。

  苦情戏、农村剧在央视一直都有固定的观众群,播出效果很好,《养父的花样年华》这部剧正好是讲述知青农村生活的苦情剧。创作时我们决定用“真”来打动人,用精神来打动人。这部跨越40多年的生活情感剧,在艺术上的最宝贵之处是真实感,一种还原年代的真实感。剧中人物情感的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剧中人物所经历年代的需要,没有违和、造作之感。

  《父母爱情》《养父的花样年华》等剧的共同点是:都不放大矛盾,不刻意制造苦难,不追求“文以载道”,而是仰仗生活无所不在的素材馈赠以及生动流畅的谐趣叙事,去发掘那些让人置身于尴尬境地但最终都可以脱困的意外因素,而这些都脱离不开“真实”二字。真实是创作的基本标准,也是重要的商业元素,是支撑一部作品的灵魂,它永远不会过时,不会衰老。这些剧作让观众能够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收看。 这些剧目在剧本运作阶段也都试图做出一些创新,一种思想上的、角度上的创新,希望可以到达一定的思想高度。央视的平台要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不能让雷剧带着乱跑,不能被收视率绑架,而我们,作为央视的电视剧编辑就是要守住这块阵地。

  在工作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做好央视的电视剧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引领”与“适应”的关系。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起到对观众的引领作用,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有人说央视“一黄”是给老年观众看的,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寻路》《铁血红安》《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都有年轻观众追剧、评论。所以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创作中时时想到创新,就不难抓住观众。二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也是一个新问题,我们要在不断摸索中寻求双赢。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教”与“乐”的关系。我们要在“乐”的过程中“教”,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更不应刻板地喊口号。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王岩)

  (本文刊于《电视研究》2015年第11期)

上一篇: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 影视创作伦理表述美学策略
下一篇: 加快我国新型媒体集团的建设发展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