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巧用法制类专题节目中的现场元素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5月30日 09:20 浏览次数:10535

----------------------------------------------------

  现场纪实,因其“离得近、看得真”而广受电视节目的青睐。在法制类专题节目中,现场纪实拍摄手法已被广泛采用。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与法》栏目要求在每期节目中至少有一处现场纪实段落。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法制类节目,甚至完全运用现场记录拍摄构制全片,例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和事佬》。

  故事类法制节目有很强的新闻属性,可以归纳到新闻专题中。与其他新闻现场相比,法制类节目的现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人物情绪饱满、矛盾冲突激烈、事件爆发突然、结果难以预料,等等。从两个角度可以划分出法制类节目现场的类型:从当事人角度划分,包括事实表述类、争论对抗类、情感宣泄类;从办案人角度划分,包括调解类、审判类、调查类、抓捕类。在目前众多的法制类电视节目中,很容易分辨出各种类型的现场纪实段落,笔者不一一赘述。

  一、如何抓拍到生动的现场

  在不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栏目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一些长期依靠司法机关提供线索和题材,尤其对与公安机关合作紧密的法制栏目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这类栏目大多随警作战,每次都是跟拍记录,现场俯拾皆是,记者不会为缺少现场而伤脑筋。但对于《经济与法》这类以关注民事纠纷案件、经济领域法制事件为主的法制栏目来说,捕获一个令人激动的现场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栏目提出的“每期节目至少有一处现场纪实段落”的要求,尤其考量记者发现现场甚至创造现场的能力。

  1. 与当事人第一次见面,是抓拍生动现场的最佳时机

  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已经同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并不拒绝摄像机镜头,提前开机是一个非常好的搜集现场素材的选择,这样不仅能记录下当事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也能抓拍、记录当事人的情绪。

  《经济与法》曾播出一期名为《母女遗恨》的节目,讲述一个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早年,王桂珍夫妇因家庭纠纷,失手将二女婿打死,二女儿的生活陷入艰辛。10年后,丈夫病逝狱中,年逾70的王桂珍刑满释放,向一直记恨父母的二女儿主张赡养费。记者来到王桂珍老人居住的村子,事先向村委会了解一些老人的情况,得知当时老人独居在由村里提供的小屋里。记者到达老人的居住地时,不巧老人上山割柴草去了。明确了大致地点,记者一路开着机上山寻访老人,于是一段生动的现场呼之而出:镜头沿着杂草丛生的山路前行,一个身形枯瘦、满脸沧桑的老人出现在画面里。远远见到记者,老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提醒记者不要踩踏到菜地。走到跟前,老人没有停下手里的镰刀,依旧顶着日头弯腰低头割草。记者叫了几声“大妈”,老人急忙摆手,压低声音让记者“不要叫唤、不要喊我”,一副非常惶恐的样子,生怕惊动山坳中的一户人家。镜头随之一摇,推向山坳里的房子。原来这座房子里,就住着老人的二女儿和长大成人的外孙。

  短短20多秒的现场段落,交代并刻画出多层寓意:第一,老人特定的身份——一个爱惜庄稼的地道农家老人;第二,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仍要靠自己维持生计;第三,老人与二女儿之间的关系已经紧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 合理调度节目中涉及的人物,增加出现精彩现场的机会

  《经济与法》系列节目《和为贵》中,有一期讲述的是法官调解一对聋哑夫妻离婚纠纷的故事。当时夫妻双方已经分开居住,妻子回到几十公里外的娘家,并在当地工厂找到了工作。前几天的拍摄中,记者一直是跟随法官两地跑,分头做双方和家人的工作。虽然其间出现过几次有意思的现场,但都没有太多亮点。能否让分居的夫妻俩再度相见呢?记者与调解法官交换了意见,法官做通了男方的工作,答应到女方家看望已经有半年没见面的妻子。

  双方见面定在一个周末的上午,记者没有跟随法官和男方,而是选择先到女方家守候拍摄。那天早上,女方下夜班回家,洗漱完毕后非常精心地化起妆来。就在这个时候,男方带着孩子进门了,女方见到孩子时的眼神非常动人,拿出苹果又拿出花生,使劲儿往孩子手里塞。坐下后,双方用手语相互问候,丈夫问妻子:“工作累不累?”妻子开玩笑问丈夫:“我走后,你是不是又找相好的了?”之后两个人红着脸大笑……这是一段没有声音对白的现场段落,但是在手语翻译字幕的配合下,感染力丝毫不减,将两个人对家庭、对孩子的关切之情呈现得淋漓尽致。

  3. 选择适当的地点场景,等待令人激动的现场

  有人会说,能够拍摄到令人兴奋的现场,或多或少有运气的成分。此言不虚,不过,运气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笔者曾在重庆云阳拍摄过一期节目,讲的是一对表兄弟之间的故事。表弟在外打工得了严重的肺病,带着一笔数目不菲的伤残补偿金回到老家,暂住在关系要好的表哥家。没想到锁在柜子里的补偿金不翼而飞,表兄弟互相指责,打起了官司。采访时,兄弟两家仍然住在同一个村里,记者一家一天,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双方的采访和拍摄,但没有捕捉到令记者满意的现场。第三天,记者和摄像商量后,决定再去村里寻找可能存在的现场素材。

  经过两天的拍摄,记者已基本掌握了这个村子的地理情况。村子里有一个小集贸市场,是全村人每天购买日用品的场所。从居民区进入市场,有一座小桥是必经之地。记者将拍摄地点选在这座小桥上,一边拍摄空镜,一边等待可能出现的场景。大约守候了两个小时,节目中当事一方的表哥、表嫂到市场买东西,见记者仍在拍摄,便上前搭话,继续向记者数落纠纷过程中表弟一方的种种不是,一些路过的村民好奇地聚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村子里的消息传得很快,不到10分钟,听到消息的表弟媳妇就急匆匆朝小桥赶来,显然是怕记者偏信表哥一方。

  双方见面后并没有发生争吵,而是争相向众人解释钱不是自己一方拿的。表弟媳妇说,可以对天赌誓。表哥两口子说这样最好,大家当着全村人的面儿一起赌誓。市场就在小桥旁,很快双方都买来了香烛等。随后按照当地的风俗,两家人在小桥旁边的空地上,跪拜向天赌誓。由于是双机位拍摄(记者随身携带了小DV),双方的言语、表情真实、真切。烈日下,小桥边,香烛缭绕,两家人长跪呢喃……一段发生在西南小山村、散发着朴实民风的现场,生动地展示在荧屏上。

  二、如何编排精彩的现场段落

  拍摄到了好的现场素材,如果不能有效编排到节目当中,是非常遗憾的。但是,电视节目的信息流是线性的,电视新闻记者未必都受过专业编剧结构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个记者突破时间、空间、逻辑上的线性思维去灵活调度运用素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肯定地说,笔者虽然从事了十几年法制专题节目采编工作,但仍然无法自由流畅地运用现场素材,只能从实际编辑经验中总结出一点规律。

  1. 最精彩的现场,一定要用在节目开篇

  笔者在前文提到的重庆表兄弟俩故事的拍摄中,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拿到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具有感染力的现场素材,信心满满地做出了片子。但节目播出后拿到收视率数据时心却凉了一半儿,收视情况并没有当初预想的好。认真分析收视曲线后,笔者发现节目收视的高点确实出现在那个现场赌誓的段落,可此时节目已经行进到2/3。

  作为一个存在了十几年的30分钟法制类专题节目,《经济与法》的收视曲线非常规律,每期都呈现出前低、中后高的形态,且无论一期节目进点高低,中后段的拉高幅度基本都相似。因此,一期节目的平均收视率高低取决于节目进点,即前3分钟收视效果。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引人入胜的法制故事,必须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在后来的节目制作中,笔者着意把精彩的现场段落放在节目开篇,甚至放在第一段主持人出镜之前,不仅充分起到了烘托气氛、提升悬念的作用,在收视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

  2. 最富有情感的现场,要尽量用在节目情绪高点

  一个好的故事类专题节目,非常讲求情绪脉络的波动起伏。相比主持人、旁白解说、采访同期这三个专题片元素,现场纪实段落在推拉情绪方面功效最大。再煽情的主持人、再华丽的解说词、再声泪俱下的讲述,都没有一段真实的现场更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与法》有一期节目涉及山东某地一起房产诉讼纠纷,原告一方家庭的男主人在长达12年的诉讼中熬白了头发,急坏了声带。情绪高点出现在节目中部靠后的位置,执行法官带着原告一家重回被占多年的房屋中,一家人满心欢喜。在构思节目时,笔者曾设想这个段落用法官和原告家人的采访来表达,配以感人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效果。然而在后期编辑时,记者从法院提供的素材中发现了一段执法记录影像,便果断替代了原来的方案。成片后的现场段落是这样的:男主人走进来,站在历尽波折才争取回的房子里,四处环顾许久,突然拾起角落里的一根木棍,跑到方厅的白墙前,奋力在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谢”字,随后扑通一声跪倒在法官面前,失声多年的男主人号啕大哭,泪洒衣襟。

  3. 现场来之不易,要学会切分或重复运用

  报道民商案件,尤其是报道已经审结的民商案件,精彩的现场可遇不可求。记者绞尽脑汁调动一切资源,最终收获的或许只是那么一两段现场素材。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切分使用现场素材的方法,也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经济与法》曾报道过北京石景山区法院审结的一起发生在同父异母兄弟间的房屋产权官司,虽然名义上是兄弟间的诉讼,但实际是各自的生母在背后主导。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庭审、宣判现场都很平静。当记者完成前期拍摄进入后期制作的时候,得知原告方正在申请执行,便联络法官跟拍执行过程。执行的现场素材虽然精彩,却只有十几分钟,按照惯例,只能编辑出一到两个现场段落分散在节目中。拿到这段素材后,记者详细梳理了双方争议的内容,觉得可以划分出5个层次,与节目结构中的5个层次内容暗合。之后,记者将这仅有的10分钟现场素材进行切分,一共形成了9个现场段落,其中有4个是现场情境。然后用5个现场片段,分别引领节目中的5个争议板块,另外4个现场情境段落也分别充实到不同板块中。后来,这种切分现场的方法多次被用在《经济与法》中,相关节目的收视效果也令人满意。

  在刑事题材的法制节目中,记者经常会从警方拿到涉案的监控影像资料,这也可以归类为现场素材的一种,但这一类型的现场素材往往只记录下犯罪过程的一个局部时间甚至一瞬间。对于这类珍贵的现场素材,仅仅做一次慢放或者画出提示红圈,是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的。现在,法制节目常常突破传统的编辑套路,在一个节目中重复使用同一现场,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在切分和重复运用现场元素时,要充分考虑到段落前后的时空转换,尽量利用转场特效进行弥补和衔接,避免片子段落间产生跳跃和隔断感。毕竟电视影像编辑有其自身的规律,突破也应是在观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框架内进行尝试。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桂佳唯)

上一篇: 打造专业财经频道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
下一篇: 俄罗斯RT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实践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