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聆听岁末的声音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6月08日 10:47 浏览次数:10513

----------------------------------------------------

  一、由来

  《除夕夜》(又名《年夜饭》)是2015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策划摄制的一部4K纪录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中开始引入4K技术,4倍于高清画面的清晰度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使电视观众获得了更鲜活的观看体验。而作为最受关注的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在4K技术的帮助下,画面质量也获得了大幅提升。在2015年春晚彩排时,台内已经尝试运用4K技术收录并制作了一版4K春晚。但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4K画面的优势,只靠重现春晚舞台上的精彩远远不够,将镜头转向户外,去记录广阔祖国大地的风土人情,相信会让观众获得更深的触动。因此,在辞旧迎新的岁末,文艺中心派出多个拍摄小组,奔赴祖国各地,用镜头讲述这些“特殊”的普通人在马年除夕各自的故事。

  二、梗概

  《除夕夜》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全国各地的人们如何度过属于自己的除夕夜。片中按所拍摄的人物分为几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既有即将退伍的国旗班战士,也有奋战在港珠澳大桥一线的造桥工人,场景时而在冰天雪地的漠河,时而又去到福建沿海的小岛。片中的主人公一方面既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另一方面又在属于自己的特殊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作为中国人,他们值此年关,在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同时,心中也都存有一个关于团圆,关于未来的期盼。本片记录了他们各自的故事,并在其中穿插着精选的春晚歌曲节目,与故事主题一一呼应,使观众体会到属于国人特有的除夕的温情。

  三、规划

  这部纪录片从年初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之后在春节前兵分多路,前往大江南北去进行前期拍摄,特别是在除夕当天记录下各位主人公在马年岁末最后一天的生活。春节后进入后期剪辑阶段,3月底进行旁白录音,4月初我们全面展开声音后期创作工作。这里要提到的是,前期拍摄时的声音收录,对于环境音效全部是采用立体声话筒拾音,其他采访和同期声则是采用超指向话筒和纽扣话筒录制,大部分声音素材都记录在摄像机上,此外参与前期拍摄的录音师们,许多人都用自己的专业级录音笔记录了各种环境音效和动效,这些宝贵的声音在后期编辑时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素材。在后期制作中,为了配合4K级画面打造精品,我们或是运用工作站的软插件效果器、或是运用手中多种素材的组合,最后在完成立体声制作的同时,还完成了一版5.1环绕声成片的制作。在本次声音后期创作中,经过对于纷乱素材的整理,当整个片子的框架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也了解了本次制作的重点,那就是音效的制作。我们手中所拥有的是前期收录的素材以及音频媒资管理系统音效库的素材,如果想达到我们心中的效果,还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度的编辑处理。真实的还原和艺术的加工,我们力争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点。

  四、心得

  1.动静结合——国旗班升旗手杨博

  本片第一个故事是从农历马年的最后一次降旗仪式开始的。基本上展现了一次降旗仪式的全过程。降旗仪式本身是没有音乐的,后期虽然加入了一段圆号演奏的旋律作为衬托,但为了展现降旗仪式的肃穆,在音效设计上我们力求还原每一个细节,包括战士们正步走的脚步声,立定托枪声,口号声,降旗时绳索和旗杆的碰撞声,收旗时布匹的摇动声等。这其中的一些音效,需要对前期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比如正步走的脚步声,由于这是开篇第一个镜头,为了增强冲击力,我们并未采用同期录音的素材,而是选用了同事在前期单独录制的国旗班训练时的脚步声,相比而言更加厚重结实;对于口号声这样的语言类音效,我们则运用效果器进行处理,提高其清晰度。此外,降旗仪式是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因此背景声音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仪式的庄重感。在降旗仪式的过程中,我们保留了观看仪式的群众的背景声,事实上在观看降旗仪式的时候,群众是非常安静的,因此配上背景声后整体突出一个“静”字,也能更好地衬托出各种降旗动效。而在降旗结束的时候,我们加入了零星的花炮声,预示着除夕夜的到来,最后在旗手走过金水桥走回天安门后,我们将背景声音恢复到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与之前相比突出“动”字。整个降旗过程动静结合,展现出了特有的、庄严的仪式感。

  杨博,是一个即将退伍的国旗班班长,他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国旗班的战士是如何度过除夕夜的。伴随着对杨博的采访,我们知道了国旗班在这一天会有一顿大餐,战士们对这顿异常丰盛的年夜饭总是充满期待。而做菜过程的音效处理,则是一个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机会。除了各种切菜炒菜,片中着重展示了炊事班为战士们炖的肘子,我们在保留同期收录素材的同时,又加入了点火,熬制,出锅等音效,从听觉上让这道菜显得格外喷香诱人。

  国旗班战士的惯例是所有人在年夜饭后守着电视看春晚,屋里的热闹自不必提,但老兵要在这个时候去广场旗杆下执勤。此时已经接近深夜,战士在国旗下站岗,背景长安街的车流渐渐稀少,远处的天空,绚烂的烟花缤纷绽放。通过搭配这些音效的音量比例,并对烟花声音做出不同的混响处理以营造远近的层次感,用略显喧闹的、有包围感的背景声衬托战士在站岗时的坚毅,再一次以环境的“动”凸显了人物的“静”。偌大的广场上,主角就是这位坚守岗位的国旗班老兵,动静之间相互衬托,此时此刻,无比庄重。

  2.风雪肃杀——养路工罗静祥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位于黑龙江塔河县西罗奇工区的养路工罗静祥。塔河县位于中国最北端,又是冬天,相信大家仅看文字就能想象到一幅天寒地冻的场景。而4K画面呈现给观众一幅壮美的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的画面,配合这个画面,如何能通过声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寒冷,是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着重要把握的点。配合画面,我们找了许多素材,包括呼啸的风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以及体现冬季空旷室外干燥气氛的背景声。通过将这些素材的叠加与组合,我们在故事开篇用声音还原了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工区铁路本就在群山之中,在此我们增强了对环绕声音效的处理,在后环绕声道中加入丰富的风声素材,用整个声场将观众包围其中,那种凛冽刺骨的意境不言自明。养路工的工作非常辛苦,片中用一段在隧道里对铁道路段的检查来交代罗静祥的日常工作。我们在后期增添了许多机械效果,又对人物动效进行了必要的弥补,并对隧道内外环境声的混响变化做出细腻的处理,营造出一种在空旷环境中工作的孤独感和冬日铁路线特有的冷清。在路段养护过后,火车缓缓驶过,那汽笛声和车轮碾压铁轨的声音,是同期收录的珍贵素材,我们配合画面做了由远及近的声像处理,这仿佛是对于与罗静祥一样年复一年在这一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养路工人们的致敬。当工友们在铁道旁的雪地里围坐,吃着极其简单的午餐,几个人传喝一碗水的时候,我们在背景中加入了阵阵风声,这里的风声不大,为的是再次烘托整个故事的背景,同时也反衬出这一餐的温暖感觉。

  罗静祥这个除夕会留在工区,他的妻子和女儿则要从60公里外的塔河县城坐火车来工区和他一起过年。冬季的北方夜长昼短,特别是在塔河县,母女二人伴着夜色就出发了。这个段落是故事中一个抒情点,通过夜晚、火车、相聚等一系列关键点,通过这一家人的团聚之路,表达出所有人在除夕夜盼望团聚的心情。在这段声音的制作上,负责前期录音的同事单独记录了许多在雪中行走的脚步声,有快有慢,有远有近,这些在真实场景里收录的素材非常重要,在母女俩月夜雪地赶火车的场景全都派上了用场。

  团聚后的一家人,一起做年夜饭,在祖国最寒冷的地方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的除夕夜。爸爸炸鱼、妈妈烧菜,为了让厨房里的场景显得特别有生活气息,我们还进行了拟音的创作。片中有不少声音素材出自我们后期录音师自家厨房的锅碗瓢盆。其中锅铲翻飞的声音,我们甚至就地取材用钥匙和金属手机壳摩擦,再对音色进行调整,竟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声音制作,我们觉得如果想表现寒冷,那么风和雪的音效素材,永远不嫌多。而只有在工地上和旅途中足够寒冷,这一餐团圆饭才会特别温暖。

  3.钢铁海洋——造桥人李建国

  李建国和妻子张鹏鹏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参与者,他们和许多造桥人一同在工地度过这个除夕夜。跨海大桥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想要将一座桥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造桥工人们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征服这片海洋,而这种力量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画面看到,听声音也可以感受得到。身处在造桥现场,我们听到最主要的声音并非是大海的声音,而是工地中各种机械的声音。因此在这段故事的制作中,海浪声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背景的铺垫。真正重要的是把握好造桥施工时每个细节声音和整体施工背景噪声的平衡。在前期收录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对一些画面中有特殊仪器作业的场景,单独寻找了一些声音元素加入其中,突出工地的繁忙景象。

  然而片中还是有一个段落,场景离开了工地,就是他们的家人,有老人,也有孩子,乘坐客船、汽车等交通工具,赶往工地与亲人团聚。告别了工地的喧嚣,这段剧情我们只对前期收录的素材进行简单处理。这一段路程和一餐有些心酸的年夜饭,成为整个故事中片刻的安宁。在此之后,工地很快又恢复到喧嚣、繁忙的景象。

  有海的地方,海的声音不一定是主角。这一片钢铁海洋承载着工人们的心愿和梦想,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4.寡众相较——炊事员蒋玉珍

  福建西洋岛上有一位65岁的炊事员蒋玉珍,驻岛官兵都亲切的称呼她依姑。这个段落中,导演从战士们和依姑的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战士们的日常任务包括海上缉私巡检、码头接船检查等等;依姑则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采买食材,煮饭熬汤,为岛上的官兵能够吃好每一餐不辞辛苦。片中前一部分,战士们在海上对过往船只进行检查,我们在采用前期素材的基础上,提升了船只马达声的音量,并对战士们跳上船只甲板、开舱门、检查船舱等一系列动效进行了增补。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将其中的细节突出,从而强调战士们日常工作的认真、辛苦,以及他们肩上所担的重大责任,同时也为随后描写为战士们后勤奔忙的依姑做出了铺垫。

  战士们的工作总是集体出动,而依姑每天都是自己只身一人去市场买菜、在厨房煮饭,有时还要到野外寻找特殊食材,除夕这一天也不例外。作为岛上战士们唯一的后勤保障人员,依姑的工作十分重要。她在片中几乎没有讲话,镜头只是默默跟随着记录下她普通一天的生活,在声音的处理上,无论是在市集买菜,还是回哨所的路上,我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她所处的环境中。市集的喧闹,我们采用前期素材和现有素材库中的市场背景音效拼贴而成;回哨所的路上则是增强了前期收录的环境声比例,体现出环境的变化。而在做饭的环节上,由于前期收录的音效已经足够好,所以后期只调整了部分效果之间的比例。

  过年了,战士们围坐在依姑身边,其乐融融享用这一餐仿佛妈妈做的年夜饭,然后一起到户外放鞭炮、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驻岛的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守在这里的依姑却几十年如一日为战士们做饭。这不是工作,是习惯;更不为名利,只为爱。结尾处我们除保留同期素材之外,还制作了适当加入混响的烟花音效来配合烟花升空、绽放的慢镜头,让故事的余味在璀璨和希望中延续。

  本段故事中,战士的部分我们重在突出主体,依姑的部分则主要营造环境。人物的多寡和音效的内容,总体上还是要保持一个正比的关系。

  5.清晰喧闹——湘西土家族年夜饭

  在湖南张家界的大山里,摄影师覃源带我们走进一座土家族村庄,去感受覃氏家族一年一度的盛会。故事开篇从进入村庄时的画面开始,无论是众人挂灯笼还是贴对联,背景有一个女声在用方言吟唱《唱支山歌给党听》,随着镜头从村外转到村里,我们在保留所有音效的同时,将这段作为线索的歌声音量逐渐提升,让观众的注意力一直跟随着歌声,当镜头最终聚焦到村子中央的院子里,原来这是村庄里年纪最大的婆婆在唱歌,而听到婆婆的歌声,也就代表到家了。

  土家族过年有很多习俗,片中介绍了几个过年特别要吃的食物:糍粑、豆腐和腊肉。在这段声音的处理中,我们借鉴了一些美食类节目的手法,将制作食物的每一个细节动效都做了补充和增强。比如打糍粑前挑拣糯米、蒸好的糯米由两个人轮番抡锤打成糍粑,前期的素材收录了挑拣和锤打的动效,在后期我们进行了均衡的调整,使得每个动作的存在感更强;后面磨豆腐的处理也是如法炮制,磨盘的吱吱声、切豆腐时刀划过面板的声音都做了增强;熏烤的腊肉,也因我们加入了火盆中柴火爆裂的噼啪声,而使得整个烤制过程从听觉上多了一分真实和诱人。

  整个故事的高潮是覃氏家族上百位族亲汇聚一堂,庆祝第181个团圆的年夜饭。这个段落中,有切菜炒菜的动效,有整个家族在院子中觥筹交错的热闹背景声,有族长的祝愿致辞声,音编师还配上了节奏感很强的电声音乐,当然还有解说的旁白声……如此多的声音元素若比例不当会给人相互干扰的感觉。我们决定首先保证背景声的音量和致辞人声音的清晰度,因为这是最能表现现场气氛的声音,其次我们对解说进行了均衡处理,提高清晰度,而配乐则适当减弱。为了让各种声音在总体上达到一个能量平衡,每种声音都通过工作站自动化功能反复处理,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这是本片中最热闹的一个故事了,在热闹的场景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声音的主次做出权衡,达到在喧闹中寻求清晰,是制作中所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

  6.真实还原——客运员兰雪纯

  北京站客运员兰雪纯每逢过年格外忙碌,她正为搭火车回家的旅客热心服务。之所以觉得遗憾,是因为火车站向来是一个嘈杂的环境,尤其是临近过年,旅客们为了赶火车回乡,都是行色匆匆。本篇故事主要跟拍兰雪纯为普通旅客服务的一个过程,其间有不少她和旅客的对话,但是由于火车站空间宽大、背景嘈杂,再加上客运员步话机语音的干扰,影响了对话的清晰度。通过询问前期跟拍的导演我们得知,对于兰雪纯这个故事采用的是随机拍摄,而片中拍到的旅客由于着急赶火车,无法配合进行纽扣话筒的佩戴,因此整个同期录音是以拍摄新闻的方式完全用超指向话筒完成。虽然旅客语言的清晰度没能完全得到保证,背景又有着相对复杂的噪声,在后期处理时所能做的改变也很有限,但这反而使这个较短的故事给人一种更像是纪录片的感觉。我们也许不记得人物的语言,忘却了他们的对话,但年轻姑娘兰雪纯在除夕夜穿梭于车站的美丽身影,却一定给每一位观众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7.尾声

  《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故事进入尾声,罗列的空镜头交代了一个空旷的北京站。零点钟声敲响,绚烂的烟花纷纷散落,旧岁离去新年到来,马年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在这个全篇最高潮的部分,熟悉的旋律和缓缓的解说,逐渐将气氛烘托起来,最终的钟声和烟花,则是全片最后一个亮点。在钟声的设计上,前期收录的北京站钟声因带有背景的人流嘈杂声被我们弃用,我们从素材库里挑选了一版与同期素材音色最相近的拿来使用。在烟花绽放声音的制作上,我们除了做好画面中出现的烟花声音以外,还在背景铺设了一些花炮爆炸的音效来衬托跨年的气氛,尤其是利用补充在后环绕声道的烟花音效,扩大整个空间,让过年的气氛进一步得到升华。一曲《难忘今宵》过后,庄严的国歌奏响,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迎来羊年的第一个升旗仪式,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不需要其他的任何声音了。

  五、结语

  4K画面在视觉上为我们带来的震撼效果,只有与同样精打细作的声音完美结合才能够给与观众全新的体验。本片的环绕声制作,除了合理对应画面中声源位置的变化以外,更重要的是营造氛围,增强观众坐在4K画面前的临场感。对于声音元素来说,能够表达情绪的不仅是音乐,音效同样具有感情色彩。我们在音效的创作中,并非只是还原本真,更要用它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用环绕声来烘托气氛,运用声像的移动、空间的转换以及画面之外的声音语言让整部影片变得更加丰满。比如一列火车的汽笛声,在进站时、出站时、驰骋在茫茫雪原时的声调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时间点响起,持续响多长时间……这些微小的差异诉说着不同的情感,只需稍加处理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离别的忧伤、团聚的喜悦,乃至征途上的平安与希望;想要让年夜饭的烹制显得更加生动感人,那就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拟音的方式去弥补,再细细推敲效果器的每一个参数去实现;除夕的烟花和鞭炮,是多一些、还是少一点,是近一些、又或远一点,表达的不仅是喜庆,也有安宁,当然还有辞旧迎新之时,每个人心中的牵挂与期盼。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技术制作中心  翟南 焦健波)

上一篇: 俄罗斯RT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实践
下一篇: T2O模式下的电视产业变革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